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

理財四個維度的反思


希臘先哲認為“做自己該做的並且做好”是一種美德。理財師或許該捫心自問,是否已經做了該做的並已做好

文/逄錦冰
  在理論研究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,過多採用快捷的方式,而忽略了理論本身的重要性。這個問題也常常出現在實際工作當中。理財師天天向客戶重複著自己身為理財師這樣一個事實,但可能並沒有認真反思這個稱號本身代表的內涵。理財師知識和能力應該是什麼樣的?其整體框架和深度如何?是否自成體系、經得起推敲?筆者習慣按四個維度來衡量自己的理財工作,這四個維度共同組成了理財的體系框架。

第一維度:全面
把專業知識的邏輯劃分算作理財的第一維度,是容易理解的。如果對理財涉及的專業知識根本就一無所知,或是知之不詳,那當然沒有辦法做好這樣慎密的工作。假設有兩個理財師,前者對理財的理解是保險加投資,後者在此基礎上加上稅務。很顯然,僅從這一維度講,後者比前者更對得起理財師這個稱號。因此考取理証書的全過程中理財師始終在學習:經濟學、金融學;把理財分成保險、投資、稅務等等。為了對得起客戶和他們給予的珍貴信任,理財師應該時時檢視,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是否達到工作本身要求的水平。
  
學生時代可以容忍偏科,那是因為只考量總分,而現在,理財師的工作要求必須全面、所有部分都要達到標准。與看總分的“加和”關系不同,理財各個專業科目是乘積的關系,一著不慎,滿盤皆輸:股市上賺的盆滿缽滿卻沒有保障是不值得羨慕的,錢賺得越多,悲劇色彩越濃烈;反之,擁有保障卻無道投資也不精彩,理財師不是要讓客戶平庸一輩子,而應該讓他們享受生活、精彩一生。可見,缺失了任何一個科目的理財都不是完整的理財,真正的理財恰恰要求全面完整。理財的第一維度的真正含義是全面,是考量理財師理論知識的廣度。
  
第二維度:精專
  在全面綜合的基礎上,理財工作還要求在每個專業科目上最大可能地精、專。而且這個要求一點也不比第一維度要求的全面來得松懈,甚至更嚴格,因為全面的能力並不足以使理財規劃得到成效(至多是好看一些),真正讓客戶實在受益的是專業精專能力。

  以保險為例,僅僅經過CFP培訓和考試便不再繼續深入研究和保持經驗積累的話,是很難做出合理的商業保險規劃的:只知道資本市場有股票、基金、衍生品無法做出投資規劃,只知道個稅、增值稅、營業稅無法做出稅務規劃,這和小學生只知道有語文、數學、自然卻全然不學就不能畢業是一個道理。

  當然,世界上並無百科全書式的天才,可是理財師也要意識到:客戶絕不會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有需求。所以,就算在相對非主業的領域內可以允許稍稍不精專,也不能是門外漢。可見,第二維度的精專實際是在考量理財師理論的深度。

  舉一個例子:CFP考試科目的多少是考量理財師的第一維度,即廣度上是否全面,現在考4門(綜合案例暫不列入專業科目),以後說不定考5門,加一門“債務與信用管理”。此外,每一門科目的難易程度就是在考量理財師的第二維度,即深度上是否精專。可以想象得到,持有CTA証書的同仁應考稅務、持有LOMA証書的同仁應考保險,一定會比其他考生更有自信。可見,CFP不是終結而僅僅是開始。CFP的學習是引導理財師在哪一些專業科目上下足功夫,而這些科目後面的深入研究和經驗積累是CFP繼續教育的初衷所在。
  
第三維度:道德
  專業上過關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?不盡然,因為理財師還有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。倫理學家有一個共識:道德反映了人類的反思能力。理財師是否在如何面對客戶即職業道德的問題上有了足夠的反思呢?
  
在理財工作中,專業並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,客戶的信任才是值得自我欣慰的;讓人性發光的不是理財師做了什麼事,而是在什麼思想的指引下做了這些事;理財師的價值也不在于讓客戶擁有一份好的理財規劃,而在于客戶認為理財師沒有辜負他(她)們的期望;讓理財師驕傲和自豪的不是專業知識,也絕不是基于專業知識的服務,而是始于心底對客戶的尊敬、責任和承諾,以及為了做到這一切而必須付出的執著和堅守。
  
理財師不應假設“如果我是客戶”,而是設身處地地思索“客戶就是我”。即便這樣,也不可能做得足夠,因為我們畢竟只能是自己。所以無論怎樣強調職業道德也不顯多余。可見,有關職業道德反思的多少,恰恰是理財第三維度的考量。
  
第四維度:堅守
  不遠處,一個孩子正在擺弄自己的ipod。像他這麼大時,筆者剛剛告別《巴巴爸爸的故事》轉而瘋狂迷戀鄭智化。時間讓一切成了看似久遠的悠然歷史。沒人能料到十幾年後的今天,孩子們竟會有這樣的高級游戲方式和彰顯個性的獨特愛好,往日要被別人羨慕很久的超薄隨身聽,如今已成了複古行為藝術家的家什。

  與談論職業道德太過莊重甚至有些悲情不同,談論時間是件輕松有趣的事情。理財工作和時間有莫大的聯系。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,理財師的工作很看重“理”字,即規劃能力。而這個規劃能力的框架(如稅法之于稅務規劃)是不斷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。
  
一位稅務老師曾說,稅務規劃是在和稅務部門多年溝通交流之後才能總結出來的──請注意“多年”兩個字的分量;筆者一直很自信自己的保險規劃,直到聽恩師一句“我從事保險只有短短20年時間”才知自己的淺薄。更簡單的例子是,一個月前可能不用告訴客戶每個月私家車的里程控制範圍,現在也許就要精確計算。
  
基于理財師工作的長期性,理財師要盡量長久地了解規劃框架的歷史和趨勢,強化理財規劃的變化能力──時間流逝本來就已經很殘酷了,又怎麼忍心當年的心血多年後變成廢紙?另一方面,所謂“長期”有時甚至是超出想象的。大家都知道,五年內的理財規劃不太可能體現理財師的真正水平。于是堅持長期規劃、長期過程檢視和長期堅持積累就是理財規劃的最後一個維度,它考量了理財師堅守的能力。
  
堅守,並不僅僅是基于“長期投資”的考慮,更多的是基于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。堅信明天會更好,才能夠為此付出艱辛甚至是痛苦的努力。當信仰與希望是如此堅定和觸手可及,任何困難都壓不到堅定信仰和保有希望的理財師。
  
送給客戶最珍貴的禮物不是財富,而是希望;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,而是時間。每個人都憧憬著自己的明天,所有的憧憬匯在一起,就構成了人類對未來的共同期待。
  
(作者為CFP持証人)

沒有留言: